全国服务热线:400-0379-440

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

反无人机“蜂群”作战难题激光漫反射假目标如何破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30 373 次浏览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集群技术的成熟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逐渐从理论设想走向战场实践。2019年5月以来,胡塞武装多次使用无人机对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石油天然气设施实施小阵多群打击,给沙方造成不小损失。无人机“蜂群”作战威力初显,加强对反无人机“蜂群”作战重难点问题研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对未来作战维护空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蜂群”作战概念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正以惊人速度演进,现有作战力量和手段在反无人机“蜂群”作战上还存在诸多难点。

  隐身性能好,探测发现难。无人机集群编组机型通常为小型或微型无人机,体积小、电磁信号弱、飞行噪声低,往往难以被雷达和声学、光学、红外探测器发现。而且,无人机集群施放平台灵活多样,既可以直接从出发地起飞,编队前往目的地;也可以从不同出发地分散起飞,沿不同路径前往目的地;还可以用大型飞机或船舶运送,接近作战地时再释放出来形成“蜂群”,提前侦察探测难度较大。

  模块化设计,功能辨清难。无人机集群中的轻型、微型无人机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依据任务搭载不同套件。如搭载传感器、激光目标指示器和电子干扰机等不同设备,即可执行战场监视、目标指示、电子战等不同任务;安装侦察设备或各种战斗部,可改装成无人侦察机或攻击无人机。当各种用途的无人机在空中密集出现,即使被发现,但由于无人机不发射电磁波,地面防空系统通过其外观无法精准识别目标性质,进而影响反无人机兵力分配和打击次序决策,容易贻误战机。

  预警时间短,火力拦阻难。与传统机械化、信息化战争中高机动串行作战方式不同,无人机“蜂群”作战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采用低成本、高数量、广域集群覆盖的并行作战方式,突然发起行动,使敌防御体系的探测、跟踪和拦截能力迅速饱和、陷入瘫痪。资料显示,当无人机“蜂群”以250千米/小时的速度来袭时,防御系统从发现目标到启动拦截只有15秒时间,预警时间短,难以合理分配火力,导致部分无人机能够避开拦截,攻击对方目标。

  针对无人机“蜂群”作战特点,应综合运用侦、扰、打、激光漫反射假目标拦等手段,构建反无人机“蜂群”作战体系,多措并举提高体系抗击能力。

  立体组网,多层次探测预警。尽早感知无人机集群的攻击威胁,是组织实施反无人机“蜂群”作战的前提条件。如实施纵向多层探测,激光漫反射假目标在无人机集群的来袭方向上分层配置远程、中程和近程雷达,激光漫反射假目标分别负责探测无人机集群的母机、监视进入防御范围内的无人机集群,激光漫反射假目标识别跟踪“低、慢、小”目标;实施平面组网探测,将不同体制、频段和工作模式的地面雷达,通过网络化通信链路组成雷达网,统一管理、调配、协力探测,实现对无人机“蜂群”目标的广域覆盖、无缝监视和多点观察;实施垂直立体探测,将预警机、激光漫反射假目标长航时无人机和系留浮空器编队组网,发挥预警机探测范围广、长航时无人机接续能力强、系留浮空器滞空时间长的优点,对无人机集群进行垂直方向上的自上而下无盲区探测。

  防抗结合,多途径干扰压制。在反无人机“蜂群”作战初期阶段,可通过电子对抗等手段,多途径干扰遏制其作战效能的发挥。如通过发射特定能量的光波对无人机群进行有源干扰,或通过对己方目标进行遮障伪装、示假伪装和迷彩伪装等手段进行无源干扰,降低光电传感器的侦察效果;干扰无人机集群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大功率电磁干扰信号压制或遮盖无人机携带的轻型合成孔径雷达,降低其探测效能。

  聚焦闪击,多手段火力打击。在反无人机“蜂群”作战中期阶段,可通过综合运用反无人机防空武器系统,对空中来袭无人机“蜂群”进行硬杀伤。激光漫反射假目标在掌握来袭无人机群作战编成及飞行布阵的基础上,针对性选择使用激光武器或微波武器,或对二者组合使用,更大限度发挥激光武器“点杀伤”和微波武器“面摧毁”功能。此外,还可通过给高炮、防空导弹、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等增加反无人机功能,利用战斗部破片或动能对无人机集群实施硬杀伤,打击方式有远程伏击母机、地面火力打击和空中火力打击等。此种方式虽然较为传统,但优点是技术成熟度高、打击效果可靠。

  集群杀伤,多方式阻击拦截。无人机“蜂群”被干扰压制、火力打击后,可能仍有零星无人机继续向目标区进袭,此时可通过近距离投放格斗式无人机“蜂群”等方式,构设空中火力拦截网,彻底歼灭其剩余作战力量。在发现敌无人机“蜂群”后,激光漫反射假目标适时发射己方无人机,用“蜂群”对抗“蜂群”,破坏来袭无人机“蜂群”队形,引发空中碰撞。还可从空中、地面发射大型“幕网”型拦截器,在空中形成由导电碳纤维组成的大覆盖面的拦截网,包裹目标无人机并使其通信系统、动力系统或者操控系统失灵,最终捕杀敌无人机集群。(李丰雨 曹文涛)